一、案例概述
每一年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我们总能在校门口遇见因害怕上小学在校门口哭哭啼啼的儿童;课堂上随意喝水下位的儿童;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开展了“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两类课程,以此来帮助幼儿园的儿童能更好地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能跟好地完成小幼两个学段的衔接。
“入学准备”主要包括教师准备、儿童准备、家长准备、学校准备
“入学适应”课程继续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包括21天习惯的养成、认识我的学校、学校安全等主题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案例内容
(一)实施背景
1.一年级新生害怕上学
一年级新生在校门与父母展开拉锯战,不想进入一年级;走错教室的;在走廊上哭着喊着要回家的;书、作业本找不到的·····
2. 教师谈“一”色变
一年级的新生不想入学,同样老师也害怕一年级的学生。面对这些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儿童,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既要让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生校园生活,又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常常是手忙脚乱,嗓子累到嘶哑。
一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次重要的转折,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一年级的重要任务。我校以学校适应儿童为导向,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努力建设幼小衔接课程“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两类课程。
(二)实施的内容与方法
1.入学准备包括教师准备、家长准备、学校准备三个方面。
教师准备
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和小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于是学校组织一年级的老师走进学区的幼儿园,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幼儿老师一起座谈探讨幼小衔接的相关问题,为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做好准备。
另外还会组织新任的一年级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引导教师关注幼儿的身心,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设计相关的入学准备课程,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儿童准备
对于未知的事物人类容易感到恐惧,即将进入一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为了缓解学生的恐惧,小学邀请幼儿园大班的学生进校,参观学校、观看升旗仪式、参观小学生的课堂。让幼儿从内心里知道我即将生活的场景,能尽快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在开学之初,鼓励幼儿自己准备相关的文具,比如购买书包、文具,收拾书包、准备水杯等等,在行动上强化自己是一名小学生的认知。
家长准备
进入一年级除了需要关注学生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一年级新生家长,很多一年级的新生家长存在很多的疑问,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适应一年级生活,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幼小衔接,还有部分家长受自媒体的影响,过度焦虑。我们可以利用新生家长群、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对一年级新生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理念的宣传,传输沟通的技巧,尽量缓解家长的焦虑。利用学校公众号发布相关的幼小衔接的文章或者小视频等等,从入学的物品准备、习惯养成等方面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缓解家长的焦虑,树立家长的信心,让家长和学生在准备中一起迎接开学。
学校准备
生活需要仪式感,孩子们在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中会体验美好。在9月1日时,在校门口设计好拱门之类的气球,既是欢迎学生返校,也是为了迎接新生。请少先队的队员带领新生到自己的班级,告诉他们行走的路线,介绍学校的布局,减少他们对学校的陌生感。在开学典礼上,为新生颁发开学礼物。
少先队设置相关的课程打卡争星活动。比如打卡校园、让学生画一画“我眼中的校园”、“21天行为养成习惯”、放学的路队、教室卫生等基本的在校行为规范。
2.入学适应
“入学适应”课程继续帮助小朋友们适应学校的生活。
游戏中习得知识
通过之前去幼儿园参观走访,我们知道幼儿的课堂以游戏化为主,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游戏化的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平衡好玩和学,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汉语拼音的学习,就可以采用纸牌或者转盘的方式,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把音节拼读出来。在玩中学习拼音,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反而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再比如数学课上,让学生用小棒摆出数字1-10。
绘本中知晓规则
绘本对幼儿有一定的吸引力,那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绘本的儿童化、形象化、趣味化的特点,将绘本引入课堂,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的全面过渡。比如《一年级,一点都不可怕》《小魔怪要上学》,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视角带孩子走进“神秘”的校园生活,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大卫上学去》一系列的绘本,里面涉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这套书,演一演里面的情境,谈一谈应该怎样做?摒弃了以往的说教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日常行为。
课程融合强化习惯养成
一年级的小朋友存在丢三落四的习惯,这是因为他们还没学会如何整理自己东西。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是《文具的家》告诉小朋友们要整理好自己的文具,但如何整理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在《道德与法治》中《让我自己来整理》则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整理,整合这两部分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教会学生整理,培养他们整理的习惯。
另外也可以设置一些习惯养成的主题活动,比如“21天习惯养成”打卡活动,首先明确21天我需要养成的习惯是什么,然后接受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家长和老师每天检查无误后在卡上签字,如果坚持21天就可以获得小奖励。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习惯,锤炼他们的品质。
(三)实施效能
经过前期参观学习,阅读相关的绘本,帮助幼儿从心理上消除对一年级的恐惧;在绘本中学习规则,在课程融合中和主题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习惯,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教师也能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更好地设计相关的学习课程,使得一年级的新生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身份的转变。
“入学准备”“入学适应”两类课程有效地缩短了幼儿进入一年级的恐惧感,培养了儿童的习惯,实现了小幼两个学段科学、高效的衔接。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