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对学生意义重大,具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但是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必须开展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如发挥校园文化影响、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引入信息技术和推动家校合作等,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教育;劳动教育;新时代背景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这一教育性质体现了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教师需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视劳动教育,了解当前教育的不足,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策略,为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助力。
一、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开展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一切的观点,懂得劳动光荣、懂得自己的幸福靠劳动创造,热爱劳动并尊重劳动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了劳动观念和为别人服务的思想,同时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有利于形成坚强的意志,也使他们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勇敢诚实的优秀品质。
第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慧存在于手指尖上。”通过手脑并用的劳动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发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
第三,有利于强壮学生的体格,促进身体健康。小学生正处在身体成长的关键时候,组织他们去参加一定的劳动,能够增强肌体各器官的功能,使肌肉、筋骨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对疾病的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3]。
第四,有利于引导学生找到个人兴趣所在。劳动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囊括了手工、农业种植与养殖、工业生产、木工等内容。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不仅可以解决个人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从中发展出个人的兴趣爱好,找到属于个人的精神寄托,释放精神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五,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推动社会发展。对社会而言,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利于向学生传播我国优秀的劳动文化,进行劳动成果再创造,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能够向社会输送具有劳动素质的人才,促进我国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单一
在当前“应试”环境教育下,学校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大多数教师对劳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劳动教育简单定义为校园值日,有的教师在劳动课堂上依然沿用讲授法,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微乎其微,同时教师也没有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教育内容存在局限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不足
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表现为不劳而获,少劳多得;还有一些人炫富,沉迷低级娱乐……“不劳而获”和“贪图享受”等不良思想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还有学生由于受社会舆论和观念影响,对体力劳动、技能劳动者存在蔑视[1]。此外,当前社会对学业成绩的重视,导致学生在追求高分数的同时缺乏时间和机会参加劳动教育。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学生忽视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三)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家长持着“家里的活不用干,只要好好读书就行”的观念,把劳动教育与学习对立,一味鼓励学生学习,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存在父母包办学生日常生活需求的情况,导致很多学生自理能力较差,不会劳动、不愿意劳动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四)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劳动意识
现在很多家庭生活条件变好,一部分家长溺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进行家务劳动,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及时转变观念,片面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特长,忽视劳动教育。这导致学生自身对劳动缺乏正确认知,对劳动教育持有消极态度,认为劳动就是低级的、辛苦的工作,不愿意参与。学生对劳动存在误解,同时低估了劳动价值,不仅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影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三、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发挥校园文化影响,加强劳动意识
新时代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能力。首先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开展劳模进校园的活动,邀请劳模做事迹宣讲,鼓励学生汲取榜样力量,加强劳动意识,传承劳模精神。还可以依托一些传统节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与生活相结合。例如端午节开展缝香囊、制龙舟和包粽子的实践活动,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其次学校要利用好文化墙,张贴与劳动相关的宣传标语和名言警句等,最大程度发挥出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二)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拓宽教育渠道
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在多元化教学中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二年级我爱阅读选取的文章《鲁班造锯》,它告诉我们劳动创造财富,实践出真知,而创造来源于观察和想象的道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古今中外的伟大发明,无一不是在劳动智慧中产生的。所以劳动教育不仅需要从思想上进行启发,还需从动手能力上培养。
也可将劳动教育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在课堂上开展劳动竞技游戏。如组织学生开展“打扫操场大比拼”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劳动工具打扫干净规定的区域,用时最短小组获得胜利。此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肌肉和臂力的发展,还能让学生在劳动中思考如何高质量完成并时间最短,促进了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而且利用活动竟赛,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利于良好的劳动教育意识的形成。
(三)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劳动机会
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田园劳作类活动,让劳动教育课堂能够回归自然,让学生感受到田园劳作的辛苦,掌握简单的田园技能,并与大家共同分享劳作的喜悦[4]。例如让学生自己种植蔬菜,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参与,丰收后展开比拼,看谁的蔬菜成果最好。
(四)引入信息技术,激发劳动兴趣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老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有些学校对于劳动设备还不够全面,导致学生可能会比较少接触到,这时候最简单的就是上网搜查相关视频,让孩子更直观地看见劳作过程,像一些生产劳作中的劳动,缺少传统工艺的设备,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理解会不够透彻,身为教师就可以去让孩子观看一些有趣的相关视频来理解。
(五)推动家校合作,培养劳动习惯
家校合作能够有效强化劳动教育,逐步帮助学生培养劳动习惯。教师要利用家校沟通的渠道,例如家长会,家长进校园等活动,既要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鼓励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例如扫地、洗碗和洗衣服等。也可以一起进行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在元宵节一起包汤圆和制作花灯。还可以一起走进土地,种植农作物。家长可以通过拍照或录制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给老师,以此作为劳动评价的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地位十分重要。教师应开展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加强劳动意识,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创造劳动机会,激发劳动兴趣,培养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国盛,胡丛庆.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07):93-94.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7.042.
[2]朱锡晓.深化劳动教育,筑牢成长根基[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3,(05):70-71.
[3]郝圣先.劳动教育与德智体全面发展[J].山东教育,1999,(10):40-41.
[4]龚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02):64-67.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