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陶都小学

>学校首页>教师园地>教师文章>内容详情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调查及思考

发布时间: 2025-01-14 16:04 发布单位: 宜兴市陶都小学 浏览量: 861 【公开】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调查及思考

宜兴市陶都小学 ——— 沈小娟

[摘要]   本文采用问卷法,对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偶像崇拜具有以下特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具有普遍性;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范围宽泛,影视歌明星、体育界明星和成功人士成为其崇拜的主流,青少年自己也被列入了偶像之列;青少年选择偶像的标准主要是有才华和有人格魅力;与外在模仿相比,青少年更愿意选择内在模仿;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在认知和情感上体现非理智性特征,在行为上体现理智性特征;青少年了解偶像的途径主要是大众传媒和网络。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对其自身成长的影响,提出了如何科学引导青少年崇拜行为的建议。

[关键字]    青少年    偶像崇拜    特点    成长影响    引导

一、问题提出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即个人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它具有自发性、情感性和认同性特点。从文化的角度看,在文明社会中,青少年最容易也最需要有某种偶像崇拜,这是走向社会前的一种人生准备,是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和成就的朦胧或者是无意识的企盼。它指引他们以此为理想目标,推动自己向个体本位文化过渡。这种崇拜的心理又是个体人格不成熟的表现,反映思想由不成熟到成熟化的历程。

随着我国受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当代的青少年已不再仅从同一个视角、同一个层次去理解世界,不再像过去有些人那样被动地去接受成人所给予他们的选择。在众多的校园里,学生每天都在有可能的时间里纵情谈论着他们喜欢的偶像:周杰伦、SHE、麦克格雷迪……青少年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以其特有的方式越来越强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对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给予理解与解释,便成为十分必要的课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把握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从而引导青少年正确地选择偶像,为达到教育者与青少年的良好沟通,使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为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调研的方法

在调查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

1、 调查对象:用整班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宜兴市某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各选取一个班,共15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9人,女生77人。

2、 问卷设计:通过访谈班主任和中学生,了解中学生对偶像崇拜的认识,并据此设计问卷,问卷中选择题11题,开放式问题1题,语言上注意措辞的中性、明了。问卷主要关注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一些特点,如中学生所崇拜偶像的类型,选择偶像的标准等。

3、 施测: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谈话确定由班主任担任主试,施测前,由研究者向各班学生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发挥主试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

4、 统计分析:本研究发放问卷160份,筛除不合格问卷4份,有效问卷为156份,有效率为97.5%。选择题用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开放题进行分类汇总。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普遍性

偶像崇拜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问卷中问及“您是否有崇拜的偶像”时,有151人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约占样本总体的97%,仅有5人回答“否”。

中学生崇拜偶像如此“踊跃”,主要原因在于偶像崇拜对于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 自我确认的需要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需要确定自我意识、形成自我角色,在这一阶段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和混乱,即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和自己承担的角色,也就是艾里克森理论中所提出的“同一性危机”。艾里克森提出,青少年是自我同一性混乱与同一性形成相冲突,从而获得新的同一性的时期,在寻求新的自我连续感和一致感的过程中,有些青少年热衷于寻求崇拜者,以获得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处于“偶像崇拜期”的青少年急需在荒芜的内心世界中树立值得仰慕的新偶像并加以自居,从而满足自我确认的需要。

2、 情感归宿的需要

众所周知,儿童对自己的父母都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青少年开始要求摆脱成人的束缚走向自主自立,由此出现了对父母自然而然的疏离而进入“心理断乳期”,失去旧的情感基础后,产生无可依靠的感觉,使得他们渴望在其他人群中寻找父母的“替代品”,寻找一种遥亲感,以补偿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偶像崇拜正是他们寻找的一种新的情感依托和情感表现的完美形式,这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又能表现自我与独立情感的依托形式。正如有位学生说:“偶像给我情感上的依托,我可以对他笑,对他哭……把自己心中的小秘密透露给他……”

3、 精神寄托的载体

中学生向往多姿多彩的生活,但学习生活中又不可避免面临着重重压力,诸如父母管得紧、老师管得严、学习负担重、人际竞争激烈等,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在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下,青少年寻求宣泄、解脱和释放,偶像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拥有偶像使他们感到精神有所寄托,收集偶像的资料、参加有关偶像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紧张生活之余的一丝轻松、一丝乐趣,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可以在感受偶像特质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支持。有同学说:“每天放学后听听她的歌,紧张的精神立刻轻松下来了……”

4、 团体接纳的需要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渴望得到群体的接纳,害怕被群体孤立,于是选择大家都喜欢的公众人物如明星为偶像,可在群体中找到共同谈论的话题,受到群体的认同和重视,以满足其归宿感,达到精神上的安慰与稳定。

(二) 青少年崇拜偶像的类型

当今社会正呈现着信息化、多元化和开放型的格局,这种格局体现在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格局的浪潮下,青少年更独立地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选择偶像,以个人的“主体评价”取代“社会评价”的定位,呈现出多元化背景下崇拜偶像多元化的特点。

从表1可以看到,按照崇拜比例顺序依次为:影视歌明星(58人,约占样本总体的37.2%)、体育界明星(20人,约占样本总体的12.8%)、成功人士(16人,约占样本总体的10.3%)、作家/艺术家(13人,约占样本总体的8.3%)、科学家(10人,约占样本总体的6.4%)、英雄(9人,约占样本总体的5.8%)、父母(8人,约占样本总体的5.1%)、自己(7人,约占样本总体的4.5%)、政治名人(6人,约占样本总体的3.8%)、同学(4人,约占样本总体的2.6%)、劳模(3人,约占样本总体的1.9%)、其他(2人,约占样本总体的1.3%)。从调查中看,排在前十位的偶像分别是:周杰伦、SHE、蔡依林、张韶涵、林俊杰、潘玮柏、飞儿乐团、成龙、姚明、杨利伟。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崇拜的偶像类型广泛,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且,比起生产型偶像,中学生对消费型偶像更加青睐。所谓“生产型偶像”,是指对社会有正面贡献的人物,即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因其身上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界而提升了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时代的精神素质,如:科学家、政治名人、艺术家等;而所谓“消费型偶像”,则更多的是能够满足人们娱乐、休闲要求的“明星”,此类人物大都英俊潇洒、美丽大方、有魅力,如影视歌明星、运动员等。崇拜消费型偶像的人数最多,表明中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带有较多的浪漫性和情感化色彩。

对于成功人士、科学家和作家/艺术家的崇拜分别居于第三、第四、第五位,这与其光辉成就是有关系的,青少年时期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自我意识有所增强,开始考虑将来,为自己树立目标与理想,因此这三类便成了部分中学生的奋斗目标。学生自己也成为学习和崇拜的偶像,在这里,这样的青少年已不满足于崇拜他人,他们的自主意识选择了一种略带反叛精神的形式出现,他们不喜欢人云亦云,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体现了自信的一面。劳模普遍不受中学生的崇拜,这也许要归因于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所宣传的劳模类型及其固有的社会刻板印象,如老黄牛型。另一原因是劳模的社会经济地位普遍不高,更多是精神奖赏的成分。

 

1: 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及排序

 

排序

偶像类型

人数

比例%

1

影视歌明星

58

37.2

2

体育界明星

20

12.8

3

成功人士

16

10.3

4

作家/艺术家

13

8.3

5

科学家

10

6.4

6

英雄

9

5.8

7

父母

8

5.1

8

自己

7

4.5

9

政治名人

6

3.8

10

同学

4

2.6

11

劳模

3

1.9

12

其他

2

1.3

() 青少年选择偶像的标准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把“有才华”(41人,26.3%)列为选择偶像的标准之首,接下来依次是:“有人格魅力”(27人,17.3%)、“有个性”(27人,17.3%)、“对社会有重大贡献”(26人,16.7%)、“漂亮/英俊”(21人,13.5%)、“阅历丰富”(7人,4.5%)、“无所谓”(5人,3.2%)、“其他”(2人,1.3%)。所调查的中学生中近二分之一的人选择偶像的标准是他()有才华、有人格魅力,说明当今青少年在选择偶像时并非完全盲目追求时尚,而是在意识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积极取向,并且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偶像能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极大的支持,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当他们受挫时总能在偶像身上找到动力。另外,有17.3%的中学生把有个性作为选择偶像的标准,反映出当今青少年崇尚个人的风格和个性,追求卓而不群的气质。

2:中学生选择偶像的标准排序

排序

原因

人数

比例%

1

有才华

41

26.3

2

有人格魅力

27

17.3

3

有个性

27

17.3

4

对社会有重大贡献

26

16.7

5

漂亮/英俊

21

13.5

6

阅历丰富

7

4.5

7

无所谓

5

3.2

8

其他

2

1.3

()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模仿

通过调查统计,43.6%的中学生模仿过所崇拜的偶像(其中经常模仿的人占12.8%,偶尔模仿的人占30.8%)56.4%的中学生没有模仿过所崇拜的偶像(其中没模仿过但想模仿的人占29.5%,没模仿过也不想模仿的人占26.9%),这说明近一半的学生有过模仿行为,大多数学生有模仿的愿望。

青少年对偶像的模仿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外在模仿和内在模仿,其中外在模仿是指对偶像外在特征(如形象打扮、举止行为、言语等)的学习,内在模仿则是个体对偶像内在特征(如精神、品质等)的学习。从调查中得出,71.8%的学生选择内在模仿,28.2%的学生选择外在模仿。看来,青少年更多地选择学习偶像的内在特征,即对偶像的精神和品质的借鉴和模仿,这反映出青少年在模仿偶像时并非完全的追求表面化、低层次的感性模仿(如形象打扮、举止、言语等),他们向深层次的理性敬仰和学习发展。

()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理智性

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在认知和情感方面:近一半的学生(47.5%)表示非常在意或比较在意别人批评自己的偶像,他们不可容忍别人对自己偶像的批评和非议;大多数学生(77.6%)不常换自己的偶像,要换也要经过很久,表明了对偶像的执着;对于偶像身上的优点,24.4%的学生表明非常清楚,64.1%的学生知道一点,6.4%的学生一点也不知道,5.1%的学生不想知道;对于偶像身上的缺点,9.0%的学生表明非常清楚,51.6%的学生知道一点,21.8%的学生一点也不知道,还有18.6%的学生不想知道,可见青少年对自己崇拜的偶像的优点较清楚,而对于他们的缺点却不是很清楚,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不想知道,说明他们不能正视偶像的缺点与不足。

在行为方面:52.0%的学生有时会关注自己的偶像,但不经常,39.7%的学生经常关注自己的偶像;约50%的学生没有收集过所崇拜偶像的照片、签名、资料等,39.1%的学生只是偶尔收集,只有约10%的学生经常收集。这些说明青少年能较为有效地控制追求偶像的行为,使之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在认知和情感上体现非理智性,在行为上体现理智性。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崇拜偶像是自我认同的一种;从社会的层面看,则是自恋文化的一部分。不论是“认同”还是“自恋”,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更多的表现在认同的绝对化和情感的过分依恋上,这与其“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行为上则表现的较为理智,大部分中学生表示“不会为自己的偶像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更不会因为追求偶像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可见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更多的是看中偶像的“认同参照”和“情感依托”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一种超出了“认同”和“理智”的范围,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能够较有理智的加以节制和控制。

() 青少年了解偶像的途径

64.7%的学生通过大众传播来了解心中的偶像,23.1%的学生通过网络传播来了解偶像,8. 3%的学生通过人际传播了解偶像,3.8%的学生通过组织传播了解偶像,大多数学生还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传媒来关注心中的偶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来关注偶像,这说明高科技传媒如网络已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代青少年对网络渐渐的熟悉并利用起来,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与分析,笔者得出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有以下特点:

1、偶像崇拜现象在目前的中国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偶像崇拜在青少年身上表现最为突出是有其必然性的,总结原因有以下4点:自我确认的需要;情感归宿的需要;精神寄托的载体;团体接纳的需要。

2、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范围宽泛,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多数崇拜影视歌明星、体育界明星,表明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带有较多的浪漫性和情感化色彩。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崇拜成功人士、科学家等,说明他们的进取心和自我意识有所增强。甚至有人崇拜的就是自己,也反映了青少年自信的一面。

3、青少年选择偶像的主要标准分别是:有才华、有人格魅力、有个性、对社会有重大贡献,说明当今青少年并不是盲目追求时尚,而是在意识上具有一定独立性和积极取向。

4、大多数青少年选择内在模仿,这反映青少年开始从对偶像表层的感性模仿向深层的理性敬仰发展。

5、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在认知和情感方面体现非理智性特征,在行为方面体现理智性特征。

6、青少年主要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自己的偶像,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网络来了解,体现了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

四、由调研引发的思考

面对现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

()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中必然性、过渡性的心理现象,然而,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人生定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不同的偶像人物对青少年成长有不同的影响

不同的偶像带来不同的人生。偶像是青少年成长的路标,一步步引导青少年走向“理想自我”。1978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女科学家雅娄在高中时期把居里夫人作为偶像,从而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

不同的偶像给青少年不同的人生指导。如果青少年崇拜的是影视歌明星,这类偶像可以给青少年精神世界带来极大幻想、向往和虚荣满足,可以愉悦身心,找到情感归宿,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明星的作用主要是精神性的,青少年容易沉湎于对明星的追逐和迷恋中,难以确认一个真正的自我,而导致自我的迷失;如果青少年崇拜的是现实生活中取得杰出成就的名人,如周恩来、毛泽东、爱因斯坦等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这类偶像能促进青少年志向的确认和自我奋斗;如果崇拜的是生活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成就的非名人,如同学、长辈等,他们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和奋斗目标,实实在在地引导青少年成长。

2、 不同的崇拜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影响

如果青少年将崇拜的内容定位于偶像的行为、仪表以及外在的鲜花等外部特征,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1)外在的模仿,模仿偶像的衣着、发型、说话方式等。(2)浪漫幻想,幻想成为偶像的恋人或密友,想象自己能像偶像那样出名和富有,从而获得一种虚荣满足与情感寄托。偶像幻想容易使青少年降低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与热情,难以正视现实生活的内容。(3)偶像神圣化,青少年把偶像看得完美无暇,高高在上。笔者的调查中就有很多青少年不能正视偶像的缺点,不容许别人对自己偶像的批评。对偶像的一切高度认同,使得偶像成为其心中的“神”,这种崇拜导致青少年为偶像的成败得失同喜同悲,不能接受他人对偶像的批评与指责,青少年之间偶像评价发生矛盾,也有部分青少年花大量时间去关注偶像,花大量的金钱购买与偶像有关的物品,甚至有人会为偶像去自杀。20027月,温州一位17岁女学生,因无钱亲眼看到心中的偶像赵薇而服毒,这是偶像神圣化的结果。

因此,崇拜偶像的外部特征,是一种肤浅、直观、非理性的崇拜,不能对青少年行为进行现实指导,有时甚至误导青少年的行为,这种崇拜往往给青少年带来自我迷茫,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如果崇拜的是偶像的内在特征,如有才华、有人格魅力等,这种崇拜有益于青少年的成长,体现在:(1)激发青少年的成就动机,使其充满了获得成功的愿望,培养了青少年积极上进、勇猛进取的精神。(2)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超越,青少年时期,充满了迷茫、烦恼,成功人士的精神品质能帮助青少年超越现实的种种烦恼、痛苦,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为以后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崇拜偶像的内在品质是一种积极的理性的崇拜,它可以丰富完善青少年的内在自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找到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道路。

() 科学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普遍存在的正常心理现象。其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地方。我们既不应该简单压制、粗暴干涉,也不能漠然视之、放任自流。为更好地发挥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减弱其消极影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加强与青少年的心理沟通,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引导青少年在崇拜偶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引导青少年由以人物为核心向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改变

我们必须承认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转变对青少年崇拜行为的刻板认知,以开放的态度多视角地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不能简单地认为崇拜科学家、政治名人就是好的,崇拜影视歌明星就是不宜的,应该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需要,加强沟通,充分相信青少年自身的理性选择能力,然后引导青少年全面分析偶像的各种特质,更进一步的,教师还可以引导青少年把崇拜从定位于某几个突出偶像身上扩展到欣赏生活中各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从更多人身上吸取生活的智慧和动力。

2、 引导青少年从对偶像表层的感性崇拜向深层的理性敬仰发展

有些青少年不明确自己崇拜偶像的目的和动机,也没有固定的崇拜对象,且常常崇拜的只是偶像的外在情况,如长相、荣耀等,这样的崇拜只是停留在表层的、低层次的崇拜。而若能进一步比较、分析崇拜对象的各种特质与其个人成就间的关系,崇拜的是偶像的良好性格、敬业精神、奋斗历程等并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则这种崇拜比前者更深入、层次更高,实际上,基于前面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相信青少年学生。对于部分狂热的追星族,教师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明星观,教育他们用理性、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偶像,引导青少年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欣赏和学习偶像,从而提高其偶像崇拜的水平。

3、 引导青少年从非理智性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向缩小差距的实际行动转化

当今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在认知和情感上表现的不理智,为使青少年能从非理智性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向实际行动转化,让偶像真正成为其前进的动力,教师要促进青少年将崇拜偶像与自我发展相联系,实现从认知到行动,从情感到理性模仿的跃进,可指导学生经常在报纸上列出偶像吸引自己之处并相应地对照自己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进而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订立目标,做出计划、实践锻炼、逐步提高。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了解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并且分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对其成长的影响,提出了如何科学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建议。

但是,由于调查问卷题量少,调查对象只限于宜兴市一所中学的156名初中学生,所以此次调查结果是否能反映当前青少年的整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地考察。

总之,由于问卷设计得比较仓促,内容有些粗糙,但是还是可以从调查中挖掘出很多的信息,为我完成此次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而丰富此次调查的结果,但是针对此次研究的缺陷需要再做一些深入的调查研究。

 

注释:

① 艾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浙江教育出版社,孙名之译,1998,(117)

② 董金平.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及其常见问题[J].心理学,2002,(11)

③ 吴静吉.青年人生之四个大梦[M].华龄出版社,1996,(1)

 

参考文献:

[1] 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

[2] 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3] 雷开春,孙洪彬.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J].青年研究,2000,(5)

[4] 徐径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4)

[5] 程灵,陈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心理学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1)

[6] 谢宏忠.偶像崇拜与青少年社会化[J].青年探索,2001,(6)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